范氏源流志       

    中华范氏网 2009年2月27日 万家姓


自士会公食邑于『范』受姓后,下传其子士燮,孙贵凤,曾孙士鞅,先后四代,历时一百二十多年,为晋国的繁荣,作出巨大贡献。在范氏发展的过程中,可以说是:『源于齐晋,潮涌中原』。
(一)唐宋之后各层支系实况的鉴别

据悉,唐代履冰公(五一世)以前各处旧谱所载,基本统一,出入不大,但在履冰公之后所记,出入很大,各有所异。甚至有的上下倒置,支系混乱,滥增漏错者,随处可见。为此,现即根据闽(沙县、宁化)台、琼(文昌)粤(信宜、佛冈)等处的比较可靠旧谱,预予以对比查照,互相改正如下:

1、唐代履冰公之后三大支系的区分
唐宰相履冰公(五一世),世居河南之河内(即今开封府)妣刘、张氏、生三子:长冬芬,次冬菁,三冬菖。其后分为三大支系:
冬芬公(五二世)支系││初迁南阳,后迁浙江钱塘,最后由六一世范坤公(即高位公),从钱塘迁福建宁化县石壁乡。冬芬公字秀桂,妣戴氏,生二子:长平其,次平和。平其公至达尚、范质、礼明、世用、机智、白玉、致中一下接范坤公。自后再由范秋公(号七官人)至荣重公,仲延公(有人误作仲淹公)至范柏公(即十六郎,亦称九子公)。序为六五世,生九子,下传四方,从此大发大旺。
冬菁公支系││初迁湖南,后至五七世范隋公转迁苏州吴县,至六四世如节公字祖禹,再迁福建宁化县。冬菁公字天香,妣李、刘、张氏、生二子:鹤、鸾。五三世鸣鹤公(叔祖鸣鸾公)五四世季春公,字维大(叔祖季明公),五五世居中公,字正始,号得正,叔祖居明公迁分州(今陕西),五六世侍正公,字维大(叔祖侍规)五七世范隋公,字以亨,妣俞氏,生二子:为中、为祺。五八世为中字日均,妣吕氏,生三子:质、替、颀.五九世范颀公字梦龄,宋赠徐国公,妣钱氏,吴氏,生三子:墉、坚、昌、。六一世范墉公,宋赠周国公,妣陈、谢氏,生四子:仲温、仲滔、仲滋、仲淹。
冬菖公支系(五二世)一子利成,妣吴氏,当时因兵乱,移迁豫章,丰城槎村等处。(其余未祥)
2、宋代仲淹公之后四大支系概况
仲淹公乃宋代江南始祖,世居苏州吴县。因之其后代向南各地迁流,其中迁向福建两广较多,湖南,江西以及海南,台湾等省也不少。
纯佑公支系││长男如符公,迁建宁府清溪县立业, 妣周氏,生二子:才松,才柏。次男如节公(祖禹)官居翰林院侍讲,龙图学士。其长男范衡公,三男衍公都迁居福建宁化。此二祖后代孙枝多向湖南、广州、广西、海南等地发展。如广东大埔、潮州、梅县、陆丰、广州、英德、佛冈、阳春、罗定以及广西之陆博、玉廉、海南之屯昌、占县等地都是范家创业基地,多是纯佑公后裔,特别是祖禹的后裔最多。
纯仁公支系││其男正民,正平诸祖及以后诸孙都在河南开封附近较多。据知,只有福建沙县的祖德公宗支(仲淹公九世孙),广西玉林羊耳岭宗支,灵山县城宗支,福建漳州郊区宗支也是仁公后裔。
纯礼公支系││其子孙多在河南各地扩展,南迁者不多。
纯粹公支系││其后代多中源,南下较少。只有其次男正图公由福建兴化府莆田县迁琼拓业。后发展遍及文昌、万宁、昌江、琼山、琼海、共六七千人。

3、大埔始祖远罔公之后各支系
远冈公及仲淹公第七代孙,滋文公晚男,由宁化迁上杭,后迁潮州府海阳县,再迁大埔为大埔始祖。妣陈氏,生四子:大一、大二、大三、大四郎。
大一郎公:居福建永定县、蓝图村.妣罗氏、江氏,生三子:均忠、均从、均德。
大二郎公:移韶关、翁源、英德、佛冈、广宁等地。妣骆氏,生二子:均昌、均泰。
大三郎公:居大埔清溪。迁梅县,三水芦苞。妣黄氏,生三子:均荣、均善、均美。
大四郎公:迁大埔清溪松林前车碓滩。妣黎氏,生二子:均成、均甫。

4、范芊公之后迁流概况
松冈公(伯一郎),妣温氏,居上杭城岩头埔。
柏冈公(伯二郎),迁居福建省龙岩县上车乡和永定兰图及湖南长沙。
梅冈公(伯三郎),迁居福建省永定县古木乡。
永冈公(伯四郎),迁居大姑村、长汀、夏地、水口、芦竹坝、广东嘉应州。部分再迁花都石下村。
庆冈公(伯五郎),迁上杭大板、长汀田撩、安仁、江西瑞金、于都、兴国、万安、遂川。
鼎冈公(伯六郎),居福建上杭、广东大埔、江西连城等地。
彩冈公(伯七郎),迁外未祥。
枝冈公(伯八郎),迁上杭来苏、黄坊、广东程乡等地。
久冈公(伯九郎),居定坊、载丰坑 、元里等地。
远冈公(伯十郎),迁广东大埔、清溪、桃源、三河坝、潮阳等地。部分再迁英德、佛冈。


分享按钮>>范仲淹---《岳阳楼记》
>>东武范氏源流考